根据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办学理念,我们在探索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之路时,首先面向社会,把目光投向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主动地与他们建立联系,了解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向,了解产业化后需求什么样的人才。通过调研,我们逐步摸索出了这样一条思路:我们不能仅仅模仿传统酒店管理教育的模式,“克隆”出另一个无个性的酒店管理专业,而是要瞄准新时代酒店管理人才市场的急需,把握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办学理念和生源特点,走一条独特的、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之路。这就是:“坚持制度设计创新,以生为本,无缝链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制度创新设计的教改思路就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来了。
二、制度创新设计提出的理论基础
制度创新设计教改理念的提出,为进一步深化、细化教学过程的具体工作指明了方向。使之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这又成了我们工作的新追求。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用人单位参与下,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社会发展需要,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途径以及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的总称。
以此概念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应该突出以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体现就业导向、产学结合、特色鲜明。对此,我们首先根据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设计了专业教学计划;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基点,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拓展专业实践空间,建立校外实训教学基地; 充分利用我院现有的华商国际会议中心平台,搭建校内酒店管理实训中心;从酒店管理单位引进师资,逐步形成一支与酒店管理“无缝链接”的师资队伍。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品牌效应”开始凸显。
三、制度创新设计的内容与形式
1、明确“一个目标”。即紧紧围绕学院提出的“要想学会做生意,请到华商职院来;想要谈商论道,请到华商讲坛来。”的办学理念,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酒店管理专门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我们牢固树立“两个观念”:一是高职姓“高”。高职和中职的区别在于经验层面和策略层面,经验层面的知识是解决怎样做,策略层面的知识是解决怎样做好。华商职院不是“以知识而论道”,“以理论而论道”,而是“在商言商,以商论道”,“以商业技能而论道”,明确这是我们华商职院的生存权,所以必须精心把握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高职姓“职”。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就告诉我们作为职业教育系统里面就有一个层次,高职中职都姓“职”,高职改革的目标就是寻找学术型、理论应用型解决不了和不可替代的发展空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正是在建设过程中发展起来、又有别于学术型大学的一个层次,明确这是我们华商职院的发展权,所以必须精心把握培养目标的准确性。
2、突显“两条主线”。即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岗位职业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设计的全过程。
(1)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可分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顶岗实习和毕业生就业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企业的参与。
在企业参与教学计划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是从岗位职责分析入手,确定履行岗位职责应具备的能力,实现能力必须具备的知识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途径,学校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阶段的设计过程中,要让企业了解学校的教学进程、教学内容,校企“双主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分工,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岗位,明确规定3—4学期每期实习时间不少于9周,并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系统授课,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把来自一线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最新经验传授给学生。在顶岗实习制度设计时,规定学生的顶刚实习在校期间不得少于半年,第5学期不少于6周,第6学期不少于14周。校外实习基地优先录用本专业毕业生,及时反馈毕业生工作信息,有效指导本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适销对路”人才。
(2)校企合作教育制度设计的主要形式。一是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由系主任、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兼职教师组成,旨在促进专业教改和建设,落实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聘请了来自企业的6位专家担任我们的专业建设顾问,为专业的建设(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教材开发、实训实习等方面)出谋划策。二是校企人员相互兼职,旨在造就“双师型”素质师资队伍,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互动。
3、融通“三大模块”。即基本知识、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模块。课程体系结构设计要充分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1)设计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打破学科体系束缚,反映职业岗位资格要求,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基点,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设计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针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
(2)设计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能满足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并能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予以更新;融“教、学、做”为一体,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50%以上。
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课程设计标准要较好地反映各门课程的特点,成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与教学大纲配套的教学进度表、教案、讲稿、ppt等要有具体的规范化建设要求;逐步形成服务于广东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酒店管理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和酒店课程群;对各门课程实行动态优化、严格管理;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和实践实训教学课程课时的比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的技能。同时,将考证科目纳入教学计划正式作为课程上课,比如导游从业资格证书、助理经济师从业资格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证书等,要求学生至少拿到一个专业证书才可以毕业。
4、坚持“四个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互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
在教学活动制度设计中,要求强化角色扮演教学、强化学生实训、强调边学边做、强调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倡导“手把手,放开手,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强调老师先做示范,再把一些仿真业务任务交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对学生操作的结果进行点评,提出错误的地方和错误的原因,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提高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模拟操作中,强调扮演角色个性化,分析员、柜台员、餐饮人员、财务人员职责清晰等,老师最后根据实际操作的结果进行成绩的评定。
为提升学生素质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要求本专业充分利用华商国际会议中心开展第二课堂,建立“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教室,在学生眼里,“酒店即教室、师傅即教师、技工即学生”。学校与企业的边界模糊,给学生提供一个与真实酒店同步的实训平台,教学要被赋予一种融入社会、融入市场的新内涵。
5、把握“五双结合”。即“双纲结合”、“双元结合”、“双职结合”、“双轨结合”、“双证结合”。
“双纲结合”即依据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结合的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对实践性课程比如《前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管理》、《会议服务实务》、《酒店领班实务》、《形体训练》等要设计课程标准,纳入相应的实训性课程教学大纲。同时对其他理论性课程要有实践教学设计方案。
“双元结合”即由学校教育主体和企业教育主体实施教学并有效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要求课程设计指向职业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体系;职业岗位分析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和基础;职业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的训练时间、强度等,依据行业分析得到的职业技术难度和熟练程度要求而定;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重点体现在关键能力和个人能力上,关键能力和个人能力通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培养。
“双职结合”即由学校专任教师与有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并在柔合中锻造“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酒店高管、专家与技术人员是相关专业的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带着学生团队承担酒店项目攻关,是企业项目攻关技术人员;学校系主任、教研室主任要兼任酒店项目的负责人。
“双轨结合”即教学质量是双向控制与双向评价(教师评教、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学生评学)。教学运行与管理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严谨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运行档案完整、规范、齐备。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各主要教学环节(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都必须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且实施效果好。
“双证结合”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 本专业建立以毕业生质量标准为核心的质量标准体系。根据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在教学计划设计中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职业资格证书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落实到课程体系中,形成“3证(外语证书、计算机证、技能证)+课程学分”的毕业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 ——姜大源研究员在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讲座(根据录音整理)
2、浙江工贸职院追求教育服务社会效益最大化 《中国教育报》2010年04月04日 第1版
3、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 邢晖 《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31日第3版